校地共生 产教互融 多维协同—地方高校培养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改革与实践

成果已取得的成效

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成果已取得的成效

成果已取得的成效

该成果形成校企地协同产教融合培养体系,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取得以下成效(图2

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项;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2个,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1个,省一流专业2个,获省部级奖项100余项。

地方资源整合突出。与本地链主企业合作共建潍柴产业学院、天瑞磁悬浮产业学院,共建专业3个,共建实践实习基地77个、科教产联合研发中心6个,与潍柴集团共建省重点实验室1个。

创新实践能力提升。5年,学生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55项,其中国家级123项,参赛人次比例提高105%。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获省级以上奖项12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2项。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15篇,获得专利、著作权30余项。

四、成果应用推广效果

该成果经过持续改革与实践,人才培养质量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岗位适配能力更强。企业对毕业生的满意度逐年提升,毕业生在各类岗位上表现突出,成为潍坊市乃至山东省智能制造领域建设的重要人才支撑力量。

4.1 产教融合成果丰硕

产业学院模式成效明显。潍柴产业学院和天瑞磁悬浮产业学院获批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天瑞磁悬浮产业学院获工信部专精特新产业学院。(图7)获批山东省首批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典型案例1项,校企合编教材7部,聘任企业教师28名,3年来500余名毕业生进入智能制造产业链企业工作。参加3个国家级产教联合体,牵头47家单位获批山东省黄河流域协同创新中心。建成教育部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校企联合实习实训基地2个。校企共建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科教产联合研发中心6个,获批省市各级科研实践平台23个。

 


7 省级现代产业学院

4.2 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60%以上的毕业生进入潍柴、歌尔、天瑞等在地企业单位就业,用人单位满意度、美誉度均在98%以上。每年有20%左右进入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双一流高校继续深造。近5年,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励686项,其中国家级142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挑战杯等三大赛获省级以上奖项52项,其中互联网+大赛省级银奖等3项,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12项。学生在校期间发表论文15篇,获得专利、著作权80余项。

8 学生参加实践与大赛

4.3 内涵建设取得成效

省级教学成果一、二、三等奖各1获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地方高校第一批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1项,获批山东省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群(培育)1个。获省部级教改项目45项,其中重点项目3项,教师发表相关教学研究论文56篇。教师参加各类教学竞赛,省级获奖 14项。课程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入选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3门,其他省级课程23门。校企合编教材11部,正式出版各类教材11部,获省级一流教材1部。师资队伍建设渐趋完善,现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1人,省突贡专家4人,“鸢都学者”特聘专家等市级人才11人,省级示范教学团队1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4个。(图9 

9 教学成果奖及出版教材

研和为企业服务能力提升明显。近5年,获省自然基金等省级以上课题23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3项。完成企业委托等横向科研项目150余项,到账科研经费1.44亿元。获得第三届安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山东省汽车工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

4.4 辐射推广作用明显

“校地共生”理念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学校与潍坊10个县市区签订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对地方优势特色产业的全覆盖。机械学院与高密市柏城镇共建“智造小镇”,发挥高校的技术和人才优势,赋能当地的智能制造产业,形成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成果在山东科技大学、德州学院、唐山学院、济宁学院、潍坊科技学院等5兄弟院校推广,受益学生2万余人。

4.5 示范引领社会关注

省领导、省教育厅和潍坊市主要领导到学校调研指导工作,高度肯定产教融合培养为地方发展提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相关成果被教育部网站专文报道,人民网、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在线、大众网、山东电视台等3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200余次。(图10

 

10 部分媒体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