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地共生 产教互融 多维协同—地方高校培养智能制造应用型人才改革与实践

成果创新点

当前的位置是: 首页   >   成果创新点

成果创新点

三、成果创新点

3.1秉持“校地共生”核心理念,建立“驱动+共建”机制,咬合教育链与产业链。

成果突破传统校地合作中“高校主导、单向输出”的局限性,遵循“校地共生”核心理念,建立“驱动+共建”机制。以产出为导向,优化专业设置,探索并构建了“1+1+N”产业学院共建模式,引进企业案例库和资源库作为教学资源,共建高水平实践平台开展科研与实践。形成校、企、地三方“需求共商—资源共建—过程共管—人才共育”的闭环体系,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深度咬合。

3.2 构建“融合+联动”双向互融模式,破解校企合作表层化难题,咬合产业链与人才链。

构建“融合+联动”双向互融模式。反向设计课程体系,重构培养过程。校企共建Wei Learning数字化学习平台,共同编写教材,施行“双备课”和“双导师”制,全面对接企业岗位要求,理实一体培养。“政校企产教联合体”实现企业、政府与高校协同联动,补齐了质量监控的短板。“需求端+社会端+培养端”构成完整的质量监控体系,促进人才培养的持续改进。校企合作实现深层次产教互融,形成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咬合。

3.3 创建“多维协同、共育共创”的立体化培养路径,咬合人才链与创新链。

科教助力、师岗保障、岗证促进、双创提升构成立体多维培养路径。围绕产业关键技术难题,设立跨学科科研项目师生共同参与研发,课程设置嵌入企业真实项目,实现科研与教学的良性互动。双师双能型师资培养从教师层面解决理论与实践“两张皮”教学现状。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冲抵相应学分,提高学生岗位适配能力。设计实施三级递进机制,循序渐进激发学生参与创新的热情,已推荐200余项大创项目立项,参与达3000余人次。全方位促进培养的工程技术人才实践创新能力提升,促进人才链与创新链的深度咬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