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素质双基双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实践从2013年运行至今,共计培养学生282名,中职在校生119名,本科在校生127名,毕业生36名。中职生经过本科阶段机械基础理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岗位实践和毕业设计与制作等环节的校企“双导师”培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区域行业及其产业链岗位需求的精准对接,学生机械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
学生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参与度达70%以上,近四年获国家级、省部级奖励30余项,获得国家授权专利3项,齐鲁网、大众网等进行了报道。
毕业生对口企业就业率90%以上,就业单位满意度高。
2)团队、课程、平台建设创佳绩
教学团队专任教师29人,其中博士21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国家万人计划专家、泰山产业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鸢都学者等人才12人。2022年新型结构与功能陶瓷复合材料研究创新团队、智能农业装备与机器人研究创新团队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创新团队。
获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及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等4项,获省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一流本科教材1部。
建成潍柴产业学院和歌尔科技产业学院,潍柴产业学院现获批山东省首批现代产业学院。
建成山东省蔬菜种植智能化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工业设计中心2个省级平台。
3)辐射应用效果明显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3D版)》省一流教材,被西北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30余所高校选用,受益学生一万余名。
《汽车构造》省一流课程被滨州学院、德州学院等10余所高校1242名大学生选用该课程进行在线学习。
在《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等期刊发表教研论文10余篇,在科学出版社等出版专著7部。
校企协同岗位实践带动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近年来团队获得授权发明专利50余项;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纵横向项目50余项,研究经费2000余万元;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实现了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补教学的良好局面。
4)成果影响广泛
成立产业学院学生可自主选择实践岗位,建立了行之有效、可推广性强的职本贯通“工匠精神”双基双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带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高考招生)、车辆工程、工业设计等专业在校生技能提升,实践环节比例达到30%以上,受益学生3000余名。
实践证明,本成果在机械类专业校企协同中职本科贯通培养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建设性的教学研究及实践,取得了丰硕成果,具有显著的参考意义、示范作用及推广价值。